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吴莎莎 张红娟 解玲玲
摘 要:经调查,形式多样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大多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浸润。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盛行时代下,当代大学生跟风追崇西方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再加上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在重奏课堂上对民族器乐重奏作品的把握和诠释也只是皮毛而已,其重要原因是高校及教师未能找到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教授重奏课程的同时有效渗透传统音乐精髓,提升文化自觉、加深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民族器乐重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a)-0-02
当今普通高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多表现为“重技能轻内涵”“多个人少团体”的不均衡状态,即过多强调专业技能练习或个人独奏训练,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作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高校培养民族器乐人才应当注重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即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的认同与尊崇。
1 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常规模式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多局限于专业教师因个人喜爱,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织学生排练。这种形式往往有诸多弊端,例如学生群体及排练场所不固定、学生主观意愿性强等,以上皆禁锢了民族器乐重奏前进的步伐。基于此大致有两种困境有待解决。
1.1 重技能轻文化
因目前普通高校采取以各省联考成绩为依据进行招生,分数有较高优势的往往会选择国内各专业音乐院校。而最终走入普通高校的多为联考成绩排名中下等的考生,因此专业演奏技能薄弱,音乐理论知识欠系统。此类学生在参与重奏排练过程中,单单演奏好自己旋律声部已实属不易,更无心力兼顾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此状况下,教师设立民族器乐重奏排练亦是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第二课堂。
1.2 “洋”文化冲击致使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严重
“洋”文化包括新媒体盛行的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这些变幻莫测的“洋”文化冲击致使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丧失,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亦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此同时,高校课程设置也会出现崇洋媚外的趋势,无可避免地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如过多注重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渗透,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正确导向作用。
2 文化自信对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其精神着重指出教育事业在文化自信方面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文化自信视阈下,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的学习,是扩充各专业学生全方面文化底蕴和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也是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瑰宝的必由之路。
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在普通高校虽然刚刚起步,仍属稳固现有开拓未来的阶段。如若想迎来百花齐放的一片繁荣,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沉淀,可谓精华灼灼。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大学生,只有在强练技艺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民族器乐重奏作品的文化内涵,以求更好地诠释作品。
基于此,高校在把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之关键在于不忘初心、吸收借鉴、创造未来,即孕育高度文化自觉,形成开放的文化心态,提高开拓未来的创新意识。不忘初心,是指民族器乐专业学生需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并执着于追崇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專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挖掘民族器乐重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吸收借鉴,对于“洋”文化,高校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形成共识,借鉴并吸收“洋”文化的优秀成分,以丰富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创造未来,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在新媒体盛行的开放时代,通过提高专业技能与加强文化修养,在未来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为祖国的传统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丝力量。
3 系统构建民族器乐重奏教学模式
3.1 开展传统文化课程
在正式开展重奏课程之前,应当让学生充分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影响着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只有与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才能使民族器乐重奏课程得以长足发展,使得传统音乐文化继续延续,文化自信得以确立。
高校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方面,应当注重全面性、系统性,给学生设置特定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此处说到的“特定”:一是学生群体的特定性,即专门针对民族器乐专业学生设置的;二是课程设置的特定性,即除了现如今普通高校开展的基础音乐知识等课程外,应当开设书法、国画、戏曲、民歌演唱等充分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课程,以求丰富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为日后的民族器乐重奏打好文化基石。
3.2 授课形式推陈出新
高校和教师应当发挥综合调配功能,一是民族器乐专业同学走进传统文化课堂,比如国画、书法、民歌、民族民间音乐等课堂。其主要形式为教师可以提前与以上课程教师沟通,结合某一节课的传统文化课程,排练相关重奏作品一部,待时机成熟,一起带领学生们操舞乐器与传统文化进行艺术碰撞,以求学生以文化内涵的层次去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二是将民间艺人请到课堂当中来,或者带学生下乡采风。这无疑给予了学生亲近自然、体验民俗风情、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机会。诸如以上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授课氛围必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于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亦能更直接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3.3 健全课程体系管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某一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在规章制度上明令禁止。只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制,才能充分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思想引领者的优势;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使其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重要性,并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重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器乐重奏课程体系管理,应当以学分为红线,以考核为助力。所谓以学分为红线,就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设定为专业专修课,要求学生在入学一年内必须修满两门4学分的传统文化课程;所谓以考核为助力,就是民族器乐重奏课程应当指派教师专门负责日常排练,并在学期末有考核成绩,其成绩占取主项成绩的30%。综上,体系管理的完善,定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共同重视,推进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完善。
3.4 舞台实践多样化
有了前期的文化积淀,中期的技能训练,最后的舞台呈现显得尤为关键。高校民族器乐重奏的实践舞台不应单单局限于校园、民乐比赛等常规场合,而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走回传统文化发源地,以求音乐与文化的视觉与听觉的本位冲击。只有回归本位、回归传统的重奏作品,才能检验出该作品及重奏形式是否弘扬了传统音乐文化,才能体现融入文化自信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模式的真正文化价值。
4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作为普通高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构建民族器乐重奏教学体系,把民乐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国家传统文化、熟识传统器乐技能,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文艺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李雪蓉.地方艺术院校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时代担当[J].艺海,2018(1):121-123.
[2] 莫晓文.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7):121-122.
[3] 张旭光,李晓明.基于课堂教学的文化自信传播与教育研究[J].科技风,2018(32):59.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