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副所长张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副所长张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市场成交额虽然连年增长,但是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产业规模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统一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不足、质检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对此,张莉在两会上提出了如下建议。 加快构建政策体系,推动“土产”变“特产”。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生产标准、质量检验、仓储物流、加工研发等体系建设等。在科技支撑方面,加强农技队伍专业培训,强化田管技术指导。鼓励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机制。在政策保障方面,强化地方政府对中药材晾晒、科研、加工等用地需求保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主要道地药材种植险种,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种源”变“资源”。历史上,道地药材多数来源于野生资源,区域特征明显,数量有限,加强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建议依托种质资源优势区或中药材产业聚集区,因地制宜建设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野生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强野生抚育与人工种植驯化技术研究。引导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分品种、分区域集成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提升优良种子(苗)供应能力。 引进产业龙头企业,推动“药材”变“药品”。中药材产业链主要包括药材种植(养殖)、中药材加工炮制及中成药生产销售等环节,其加工制药环节越长,经济效益就越高。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原料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道地药材的药用、食用、保健、化用价值,研制中药饮片、中成药产品,开发“药膳”、“药酒”、“药浴”等周边产品,带动区域内产业由原材料产出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 激发产业要素活力,推动“市场”变“中心”。中药材不同于其他特色农产品,其市场化程度高,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大,只有盘活资产、信息、物流等关键要素,才能实现以市稳产,以销促产。建议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中药材产业聚集区,建成一批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中心。设立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发展大宗中药材期货贸易,优化市场信息和资源配置,降低市场风险,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带动药农增收致富。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地”变“胜地”。道地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建议道地药材主产市围绕唱好“文化曲”、打好“生态牌”、做好“药文章”,深挖本地道地药材历史,引导中药材产业与科普、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道地药材博物馆、文化园、特色小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中药材基地多功能性,开发中药材农事体验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休闲观光农业,丰富产业业态和内涵,拉长医药产业链条,让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好惠及当地贫困群众。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推动“产业”变“支柱”。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推动产业振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奖惩问责机制,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各省级建立完善中药材产业调度推进机制,加强各环节主管部门交流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系统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中药材产业调研,着力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强化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调度,引导产业做大做强,市场规范有序,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特色”、“高效”属性,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的内源性脱贫。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