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中新网9月11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由于高温和人们对新型病毒抵抗力低,登革热疫情肆虐东南亚多国,仅在菲律宾就造成数百人死亡。目前,科学家正尝试培殖抗登革病毒的新品种蚊子,以控制疫情。 据报道,“世界蚊子计划”(World Mosquito Program)的科学家先让雌雄埃及斑蚊感染可对抗登革病毒的沃尔巴克氏菌,接着将它们放归大自然。数周后,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幼蚊出生。因携带有巴克氏菌,这些蚊虫难以有效传播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以蚊虫为媒介的病毒。 此计划最先在澳大利亚北部试行,获得一定成效后,又在全球其他9个国家进行实验,包括越南。 报道称,2018年,科学家在越南南部的永良放归了约50万只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结果永良的登革热病例较邻近的“地芽庄”减少了约86%,结果令人振奋。 这类“以蚊制蚊”的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必须培殖足够数量的带菌蚊子,以确保其数量足以压制病媒蚊。 据悉,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3至15天,多数为5至8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程度可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面、颈、胸部潮红,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