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王慧迪
摘 要:玉米中含有一些黄曲霉毒素,而这些毒素如果进入到人与动物的身体中会产生肝癌等疾病问题。如果长期的服用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饲料也会导致动物胚胎中毒,还会降低奶牛的产量,也会导致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如果黄曲霉毒素进入到人体内,会诱发肝癌等严重的后果。基于此,该文主要对玉米黄曲霉毒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式与手段,仅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黄曲霉毒素 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a)-0-02
黄曲霉毒素是世界卫生组织中划定的一类致癌物,是霉菌中毒性较强的毒素。而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中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此种问题,就要探究黄曲霉毒素检测方式,这样才可以保障食品安全。
1 玉米黄曲霉毒素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我国主要在华北、东北、秦岭以及青海东部等地区中栽培。玉米种植主要分为春夏两季,北方多为春季播。在一般状况之下玉米品种的生长期在90~120d左右,黏甜玉米的生长周期相对较少。
玉米的胚部大,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呼吸旺盛以及带菌量多的特征。而如果玉米的水分高于安全储藏标准,就会导致玉米出现发热、霉变等问题,会降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也就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而霉菌毒素则是一种在谷物中自然存在真菌诱发的一种有毒的化合物,在玉米谷物中存在着不同的霉菌毒素,而黄曲霉毒素则就是危害较大的一种类型。
黄曲霉毒素会损伤肝脏,导致肝功能出现下降等问题,严重的降低了生产性能,也会降低免疫力,造成微生物感染等问题。同时,如果长期的服用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饲料也会导致动物胚胎中毒。黄曲霉毒素会降低奶牛的产量,也会导致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如果黄曲霉毒素进入到人体内,会诱发肝癌等严重的后果。
2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
现阶段,在玉米的黄曲霉毒素检测中主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薄层层析法(TLC法)
薄层层析法(TLC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测方式,可以有效地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薄层色谱分离处理,通过波长365nm紫外光进行处理,此种类型的紫外光会产生蓝色荧光,分析在薄层板上的荧光强度,就可以确定黄曲霉毒素的具体含量。
薄层层析法在操作中可以通过单向展开以及双向展开法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其中双向展开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操作也较为简单灵敏,在处理中有效地省略了柱层析等相关净化流程。而通过薄层层析法进行玉米黄曲霉毒素测定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专一性,会造成一些测量误差问题,对此,为了确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具体含量要通过其他实验辅助应用。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的一种检测玉米黄曲霉毒素的方式,在检测中主要就是通过荧光检测进行检验处理,此种检验方式是一种化学手段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具有自动化的特征。
在进行检测中,通过此种方式主要就是基于衍生后黄曲霉毒素在固定相、流动相之间的分配量为基础,实现分离的效果。在分离之后的黄曲霉毒素会产生一些发射特征性荧光,可以通过荧光检测器进行测量分析。在检测中可以通过正相色谱、反相色谱进行处理。
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
ELISA是主要就是通过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玉米的黄曲霉毒素,通过把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抗体放在聚苯乙烯微量的反应板中的孔穴上, 再通过添加待测样品以及酶标的已知抗原, 在免疫竞争反应之后,放入酶底物进行显色, 通过酶标仪,基于显色反应颜色的具体浓度进行定量处理。此种方式精准稳定,操作便捷,在处理中涉及到的仪器以及试剂设备相对较少,具有回收率高的特征,在操作中实验的步骤也相对较为简单,是一种在国内外中应用范围较广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式。但是因为检测抗体必须要低温保存,抗体的寿命相对较短,同时在测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主要就是在大量样品筛查中应用。
2.4 免疫学与仪器结合方法
随着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为了提升玉米检测效率,现阶段主要就是通過免疫学与仪器组合的方式进行玉米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2.4.1 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光度法
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荧光光度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式,主要就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吸附性特征,将黄曲霉毒素作为克隆抗体、作为填充柱,而特异性则要选择性的吸附黄曲霉毒素,将甲醇作为流动相结合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洗脱处理,利用溴溶液进行衍生,获得的衍生物可以发射荧光,利用荧光光度计分析就可以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在处理中,应用的仪器设备较为简单便捷,自动化程度也相对较高,操作简单,灵敏度较高。但是在测定过程中会出现假阳性问题,要基于实际状况合理选择。
2.4.2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则具有较为显著的高度特异性特征,可以去除一些多数的干扰物质,具有快速、溶剂使用性少、自动化以及再生利用的特征,缺点就是柱成本高以及商品化IAC等特征,可以适合多种不同的毒素,可以加预柱净化。
2.5 超光谱(HS)法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均应用化学方法,这些化学方法检测结果较为精准,但是化学方式会耗费都用化学方法,并且有些化学方法的检测结果非常准确,但是化学方法都要耗费大量的检测时间,检测费用较高且损坏检测样品,所以研究一种快速、准确、无损样品的检测方法对粮食产业是至关重要的,超光谱法检测黄曲霉毒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的原理是首先通过光源激发待测样品,再通过设备捕捉成像,然后对成像进行特征抽取和特征排列,最后实现区别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和未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样品。
2.6 免疫亲和微柱检测法
免疫亲和微柱检测法就是在试样提取液之后,对其进行过滤,稀释处理,在利用黄曲霉毒素自身的免疫亲和柱进行测试处理,样液中黄曲霉毒素B1会被抗体捕获,然后杂质就会随着洗涤液一起流出微柱,在通过甲醇就可以进行黄曲霉毒素B1的洗脱处理,通过荧光光度法,基于黄曲霉毒素检测工作曲线进行含量的测定。
3 结语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具有一定的致癌性与致畸性,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要合理地应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处理。现阶段,对各种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现阶段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方法检测速度慢,具有精准便捷的优势特征,而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成熟,一些无侵入性,无损性的检测方式也在不断成熟。在今后,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技术手段的成熟会推动玉米黄曲霉毒素检测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玉米抗黄曲霉菌种质筛选及抗性相关途径挖掘[D].安徽农业大学,2017.
[2] 王燕.玉米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3] 范国燕.玉米主要霉菌毒素体外评定与吸附剂研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5.
[4] 依桂华,崔迪,刘加娟,等.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4(4):221.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