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科学技术创新》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科学技术创新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高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0-02-14  点击:596


       

岳瑞丰 赵丹丹 赵扬

摘 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该文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提出背景、内涵及实施成效等几个方面,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高职化工专业群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总结,为有效化解校企合作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化工专业 “1234”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b)-0129-03

近年来,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表明: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破解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两张皮”难题的重要利器。

1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职化工专业群主要包括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相关专业。这类专业共同点是专业性强,企业对人才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为达到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校企合作联合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高职化工专业群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一是国家虽然出台了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系列文件,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执行过程中,企业积极性往往不高、参与程度不深,甚至是流于形式。因为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培养的学生也未必会进入校企合作企业中工作,这样就出现了校企合作“一头热”和“两张皮”的现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编写等层面,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二是与机械加工、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不同,化工行业受到具有生产过程工艺复杂且危险有害因素较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化工企业必须远离人员密集场所等诸多因素影响,“引企入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在化工专业群根本无法实施。为破解化工专业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在高职化工专业群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明显成效。

2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的内涵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主要包括:校企合作“1234”工程(如圖1所示)和产教融合“1234”工程(如图2所示)两大人才培养工程。

2.1 校企合作“1234”工程内涵

在校企合作方面,化工专业群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依托两大平台,建设三个中心,最终实现四位一体。

(1)一条主线。化工专业群建设紧紧围绕深度校企融合这一主线,与合作的企业在教学文件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制定、过程监管等方面实现了“6个对接”,即: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企业岗位对接;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师生身份与企业师徒对接;学生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这6个对接,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2)两大平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依托河南化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河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创建“校企共建专业”的新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在校企合作企业遴选、教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条件的设置及完善、教学过程监管等方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和深度。

(3)三大中心。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我们建设了化工公共实训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化工公共实训中心包含了基础化学实验室、基础化工实验室、化工单元实训室和化工工艺实训室等四大功能实验、实训分区,承担学生化学基础、化工原理、化工安全、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多门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授课任务,已经建设成河南省化工行业公共实训基地。科研创新中心为师生科研、师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载体,满足师生科研和科技创新需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要为校企合作企业解决产品研发、小试、技改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强化校企深度合作。

(4)四位一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企业订单班学生要求企业指派驻校代表,企业方和校方按照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室、融入课堂,教室就是工作岗位、学生就是员工、教师就是师傅,学生上课穿工作服,将企业培训岗位表述、手指口述等员工培训方式引入课堂,最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四位一体。此外,通过制度保障、权责益分担等手段着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2 产教融合“1234”工程内涵

在产教融合方面,化工专业群紧紧围绕保证1个质量,推进2个创新,坚持3个优化,实现4个提升。

(1)1条质量。化工专业群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化工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狠抓教学质量提升。

(2)2个创新。推进两个创新,即: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创新和“工学交替、学岗融通、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以服务行业企业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保证人才培养“接地气”,符合行业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化工类专业群形成“工学交替、学岗融通、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中探索实施校企双链嵌入培养、订单定向分段教学、因材施教梯次教育等多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3个优化。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法宝。为此,我们坚持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重构化工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职业领域适应岗位群需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按照职业领域和岗位群需求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化工职业领域工作流程,重组校内实训基地,并且根据人才培养进程,合理选择并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群,重新设计实习和顶岗实践内容和考核标准;实施“充电工程”“青蓝工程”“双师工程”和“名师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4)4个提升。化工专业群紧紧围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线,实施两个创新和三个优化,最终实现专业内涵、实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四个方面的提升。

3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实施成效

3.1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化工专业群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以来,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体系更加完善,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持续改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学院近3年化工类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7%以上,主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年均96%以上。

3.2 技能大赛成绩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行业领先

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把技能竞赛标准与行业标准、职场岗位要求及工作过程紧密对接,根据技能竞赛标准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方案,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内容的实用性,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同时鼓励相关教师模拟大赛参赛项目,以此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重点和难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探索出“院、校、省、国”四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在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和工业分析检验赛项上我校连续七年蝉联省赛冠军。我校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连续六届获得团体二等奖,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获得团体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此外,近3年来,我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年均95%以上,在同类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

3.3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基础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化工专业群在探索和实践基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多层面多方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4人获得化工行业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人获得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荣誉称号,化工生产技术教学团队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化工生产技术教研室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专业群的整体办学水平提供强大的后续人才支持。

4 结語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好人”等问题,对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海涛,王艳丽.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类专业“1346”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92-96.

[2] 李爱英.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科技,2015(10):55-59.

[3] 孙瑞宝.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7(8):13.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2020-02-14

上一篇:跨文化交流与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下一篇:常规MR船设计标准周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