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科学技术创新》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科学技术创新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研究

时间:2019-12-22  点击:603


       

李洪磊

摘  要: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已渗透入各个领域当中。通过网络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途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研究当中的两个维度,研究在其价值导向中深度挖掘了其机制内涵与特征,并剖析了其相关的优势和不足,并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资源,认为要构建融合式、开放式和互动式3种教育模式,以此促进网络思政育人理念。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c)-0233-03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基于网络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已渗透入各个领域和人身发展当中。在时代的发展中,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互联网接受最快、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群体,网络已日益成为学习、交流以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特别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将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1]。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显得极为重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研究当中的两个维度,在其价值导向中均有各异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向发展,来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问题导向,实现网络思政育人的有效手段。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内涵研究

1.1 网络思政治教育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接触和发展运营互联网技术,以教育部门事业为发展理念校园网在校园逐渐推广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网络信息发展迅速普及,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外界沟通联系和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手段。但是同样如此,基于形色社会、不良信息思潮,甚至网络游戏为导向的网络形式也逐渐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冲击。因此,基于如此背景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新时代发展下的重要课题。通常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存在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广义认识,一种表现为狭义的认识,广义上的认识即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进行探讨,认为在网络信息社会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从内容、方法、手段、机制与组织方式该如何发展与创新。狭义上的认识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进行探讨,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载体,通过新工具、新方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额思想政治教育。此研究是指通过构建育人为理念,通过网络环境为前提,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进行探讨。

1.2 网络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研究

1.2.1 网络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即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中,以网络为载体,工作者明显地、直接地向受教育者表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并采取主要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在其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育目的明确化、外显化。通过网络阵地使受教育者明白思政教育的目的。其二,教育形式的公开化、强制化。表現为网络平台对教育主体进行监督和监控,使其强制性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教育思想。其三,教育行为的快捷化、直接化。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载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最多的信息,节省受教育的时间,提高受教育的效率。

1.2.2 网络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对大学生受教育者作用直接而又明显。但是同样受其网络文化传播、舆情以及网络教育形式等影响凸显一定的弊端。具体分析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在优势方面变现为以下几点:其一,鲜明的目的性。即通过网络阵地平台将其前沿的、正向的思想政治观念,通过直接的、固定的方法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达和接受倡导国家的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其二,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实效性,即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针对时事热点以及思想困惑等系列问题进行解决。但是从时代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发展而言,当前在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也表现为一定的不足。其主要体现为:第一,实践观、动态性的不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网络思政的显性教育更多表现为一种灌输理念,这对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而言并不能得到有效重视。而学生方面本质的思想政治情况缺乏动态观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心理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甚至部分受教育者因为措施不当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第二,持久性的不足。网络思政的显性教育表现为直接有效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但在发展过程当中往往忽略掉受教育者在环境发展当中的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容如何转化为规则,很难让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得到长久解决。第三,信息的前沿性不足。网络舆情的发展以及网络新闻的传播在社会新形势的发展中已成为高校学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从当前网络思政的教育情况来看,教育的理想化目标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实际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于网络功利化、网络思潮等形式引起的实际问题。

1.3 网络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研究

1.3.1 网络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利用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渗透、附载于其他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不直接通过直接教育的形式,而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氛围,以及网络形式等载体,为受教育者创造条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行渗透性教育。隐性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平等、共同互动,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其二,教育的渗透性。通过网络为载体,让学生在潜意识当中获得情感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其三,教育的间接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来开展活动,学生则是无意识当中来获取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因此说网络思政的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其四,教育的持久性,通过内在形式去提高学生的内在价值引导是网络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方法,在其实践育人方面表现为持久性。

1.3.2 网络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在其网络思想政治方面受制于国外理念的引导,我国的教育模式逐渐侧向隐性化,而专家学者们对于隐性思政教育的研究日益重视。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其教育过程当中的功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的全面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领域广泛,它可以通过受教育者在不同层面、不同主体、不同形式等来增强精神渲染,达到内在价值的升华。因此通过隐性教育来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特别体现在隐含的全方位育人功能。第二,形式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网络化的引导需要提高受教育者接收信息的积极性,因此隐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更主动地去接收教育信息,增强了学生的趣味性和兴趣能力,提高了教育效率。第三,内容的隐蔽性和渗透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决定了在情景的发展中强调教育内容的渗透理念。但是从隐性教育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教育针对性不强,隐性教育的形式更多在于非意识主导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因此在隐性教育当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教育效果不明显。另外,教育形式多依托于主题活动来进行,受教育者的参与面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教育的发展。

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的路径分析

2.1 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融合式教育模式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以及网络文化素养的缺乏是网络思想政治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极为重要。融合式教育模式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网络这一平台发展中有效进步。在方法上要强调显性教育当中进行隐性教育的渗透。通过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特点,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网络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显性教育的覆盖面积。因此在此基础上也要注重教育方式中的隐性教育渗透作用,特别是注重搭建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以QQ、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来进行渗透式教育,通过情境营造、正能量信息等形式内容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2 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

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就是积极创造设立条件,组织并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技能、积累经验、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自我的成长和提升。网络视域下,基于网络舆情信息为导向的不良诱惑容易使受教育者扭曲自我价值观念,因此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达到锻炼人、改变人、塑造人的目的。在开放式的模式教育当中,要主动发挥网络显性教育当中的特点,在網络阵地中积极倡导社会正向发展理念。同时也要融入隐性教育当中的建设,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从内在理念中得到价值理念。

2.3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网络互动教育模式

当前形势下,创新微网络整合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自身网站的建设,特别是基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方面进行构建,在显性教育中,要注意建立主题鲜明的时代政治思想,内容方面上可以倡导思想政治、时事政策、文化教育等正面教材。通过网络平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并获得大量的教育信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在隐性教育中,要注重网络化平台的板块设计,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创新性。特别是要注重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互配合使用。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和意见栏的设置, 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注重对社会热点和当前时事的把握,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共鸣。实现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定期进行内容的筛查, 保证内容的准确度。进一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传播、网络舆情等方面的控制,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2] 李维善,吕春梅.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98-99.

[3] 姜显微,赵亚军,马小华.微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学理论,2019(1):169-170.

[4] 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44-49.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2019-12-22

上一篇:瑜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教育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