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科学技术创新》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科学技术创新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探索

时间:2019-08-02  点击:794


       

摘  要:大学生群体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大学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前提,而且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基础,为此,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重要问题。该文在对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意义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意义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b)-0243-02

大学生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而大学生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需要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引导家庭参与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中,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提供良好的保障。

1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路径。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而确保学生做出正确的抉择,而这也是大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其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包括对个人利益的获取,而且也包括对社会价值的参考,如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服务当中,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与认同。最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重要保障。

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高校教育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大学生自身、家庭以及社会也需要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助力。

2.1 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责任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大学生有必要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高校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群体更高的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即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群体要更好地认识自我,就需要在自我分析、自我监控以及自我体验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此过程中,高校也需要重视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做出更为清晰的认知。具体而言,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多重角色,作为高校学生,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为自身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多贡献奠定良好基础;作为社会个体,大学生应当遵守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为和諧社会建设增砖添瓦。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自身做出准确定位,并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从而确保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职业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对自身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

其次,高校需要学生对自身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学生所具有的责任意识体现为对自身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集体的责任。对自身的责任主要体现为对自身的生命与成长负责,这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生命意识与学习意识。对家庭的责任主要体现为能够对亲人怀有感恩精神并付诸于时间,如有意识的减轻家庭负担、践行我国孝文化等。对集体的责任则体现为能够具备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勇于维护集体的利益与社会的发展等。高校通过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与内容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2.2 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校园,但是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在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家庭教育也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撑。具体而言,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首先,家庭成员需要重视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需要及时转变社会观念,即从知识教育向社会教育过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培养是社会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家庭成员需要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理解,从而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家庭成员需要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榜样。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不仅需要重视言传,而且需要重视身教,在此方面,家庭成员需要重视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成为参与社会服务的先行者,从而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榜样。如家庭成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传达给高校大学生,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兴趣,引导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实践。

最后,家庭成员需要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高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对于言传身教而言,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是能够发挥出感染渗透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具体而言,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自小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淡漠,那么,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家庭责任感将难以得到有效强化,而社会责任感更是无从谈起。为此,家庭成员需要避免对孩子产生溺爱,也需要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需要重视强化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充分尊重孩子在家庭决策中的发言权以及意见,从而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主要阵地,以高校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校需要重视教师师德教育。事实上,在学生的高校生活中,学生接触教师的时间要高于家庭,因此,教师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师,不僅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需要依托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影响,而重视教师师德教育,则是提升教师文化修养、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利用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正面引导的重要保障。为此,高校需要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成效为出发点,组织专题性的教师培训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对教师考核体系、激励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在为教师师德教育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的基础上,确保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工作。

其次,高校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来看,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特点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基本学情以及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对接,进而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从教学形式方面来看,教师则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而需要重视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互动,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考核方式来看,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社会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高校需要重视实现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在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显性教育以“三观”教育为核心内容,而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也建立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础之上。显性教育方式包括开展课堂教育、组织文娱活动以及开展说服教育。其中,课堂教育主要针对班级来开展、文娱活动针对全校师生来开展、说服教育则更使用于学生个体的引导;隐形教育则强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针对学生开展隐形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在教学楼走廊张贴一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名人以及反映社会责任感的名言。与此同时,学校需要使用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能够彰显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活动,从而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引导大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并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师德教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珍磊,郭婷婷.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责任学分视角[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1):97-100.

[2] 陈志兵,谢清彬.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1):44-48.

[3] 王琴,董春辉,应万明.基于角色理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20-25.①作者简介:徐晶(1991,1—),女,汉族,吉林磐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2019-08-02

上一篇:2012年至2017年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
下一篇:二重极限的计算方法总结